普门品全文网
普门品全文网
早吃素 放生问答 莲池大师戒杀放生文图说 放生知识 临终备览
主页/ 五福临门/ 文章正文

佛教的财富观 如何正当的渠道获得的财富?

导读:佛教的财富观 如何正当的渠道获得的财富?《拾德玉府》专注和田玉10年,点击蓝字关注我们一、知足为富...
佛教的财富观 如何正当的渠道获得的财富?

《拾德玉府》专注和田玉10年,点击蓝字关注我们

一、知足为富

《佛遗教经》中说:“不知足者,虽富而贫;知足之人,虽贫而富。”

多欲、不知足为苦。众生在三界六道里轮回,生死死生,受着无穷的苦迫,这都是由贪欲而引起的,故多欲为生死的根本。苏东坡说:“人之所欲无穷,而物之可以足吾欲者有尽。”《出曜经》说:“天雨七宝,犹欲无厌,乐少苦多,觉之为贤。”科技进步,物质文明并不能令人少欲知足,欲望多了,苦自然也就多了。所以,《佛遗教经》说:“多欲之人,多求利故,苦恼亦多;少欲之人,无求无欲,则无此患。”

在人的心里,对于这尘劳的世间,永远没有满足的时候,金钱有了一百想一千,有了一千想一万。有一首不知足的歌,形容一个人“心无厌足”是非常恰当的。歌云:

终日忙忙只为饥,才得饱来又思衣,

衣食两般皆具足,房中又少美貌妻。

娶得娇妻并美妾,出入无轿少马骑,

骡马成群轿已备,田地不广用支虚。

买得良田千万顷,又无官职被人欺,

七品五官皆嫌小,四品三品仍嫌低。

一品当朝为宰相,又想君王做一时,

心满意足为天子,更望万世死无期。

总总妄想无止息,一棺长盖抱憾归。

不知足的人,就是像这样生活在功名富贵永无满足的欲望世界里,苦苦恼恼度过了宝贵的人生。《佛遗教经》说:“不知足者,虽富而贫;知足之人,虽贫而富。”诚然也!

知足,谓对既得之物,不嫌其少,不生悔恨,为守道之根本。世间的罪恶,人生的祸患,都是由于心无厌足而来。《萨遮尼犍子经》说:“贪人多积聚,得不生厌足,无明颠倒心,常念侵损他,现在多怨憎,舍身堕恶道,是故有智者,应当念知足。”所以,佛教认为人生最大的快乐不在获得多少,而是对于已经拥有的能珍惜几分。《太子瑞应本起经》上有:“无病第一利,知足第一富,善友第一厚,无为第一安。”《出曜经》上也说:“知足第一富。”能知足感恩的人才是世间上最富贵的人。能够知足,不贪求,就是至上的幸福。“勿羡他人富,勿悲自己穷,知足心常乐,无求品自高”就是这个道理。

俗语说:“人心不足蛇吞象。”人由于有私心,对于世间上的一切总是贪得无厌。有的人贪求过多,为了满足无限的欲望,甚至铤而走险,不惜以非法的手段去攫取,而误蹈法网,身陷囹圄。所以过份的贪取,无理的要求,只是徒然带给自己烦恼,而在日日夜夜的焦虑企盼中,还没有尝到快乐之前,已饱受痛苦煎熬了。因此,古人说:“养心莫善于寡欲。”

《佛遗教经》说:“知足之法,即是富乐安隐之处。知足之人,虽卧地上,犹为安乐;不知足者,虽处天堂,亦不称意。不知足者,虽富而贫;知足之人,虽贫而富。不知足者,常为五欲所牵,为知足者之所怜愍。”

春秋时代的齐国隐士黔娄,穷得去世时,布不足以蔽其身,然其一生高风亮节,坚决不仕。宋朝的林逋,放旷山林,不求名利,独居西湖孤山,留下梅妻鹤子的佳话。唐朝大梅法常禅师,以荷叶为衣,松子为实,自得其乐。近代的弘一大师,一生以弘扬律宗为业,一条毛巾使用十数年,破烂不堪,仍然爱惜有加,不以为苦。

所以,世间上谁是最富有的人?并不是拥有几十亿、几百亿的财产,拥有房屋数百间、土地几百、几千亩就是富有的人,真正的富人是知足的人。

一个知足的人,能“以无为有,以退为进,以众为我,以空为乐”,不比较、计较,不悲不恼,山河大地、宇宙星辰、花开花谢、鸟啼虫鸣,这一切莫不为其所有,是一个真正快乐富有的人。如孔子的弟子颜回,“居陋巷,一箪食,一瓢饮,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佛陀的弟子大迦叶,在山林水边冢间,过着头陀苦行的生活,却乐此不疲,不以为苦。日本良宽禅师虽是“囊中三升米,炉边一束薪”,依然是“夜雨草庵里,双脚等闲伸”,何其悠闲满足!

古德先圣之所以有这种淡泊清高,陶然自得的胸襟,最主要的是他们精神上的富有,已不需要物质上虚伪的享受。知足就是他们富乐安隐之处,所以《佛遗教经》说:“知足之人,虽卧地上,犹为安乐;不知足者,虽处天堂,亦不称意。”

二、致富与理财

什么是财富?财富,是每一个人所希望,所喜欢的。什么是财富呢?金银、珍珠、玛瑙、琥珀等等,是财富;身体的健康、生活的如意、前程的顺利、眷属的平安、内心的能源,也是财富;信、戒、惭、愧、闻、施、定慧,更是圣人的财富。佛教不完全否定钱财,黄金是毒蛇,黄金也是弘法利生修行的道粮,所谓“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只要合法的钱财,能用来作福利人,钱财越多越好。

财富是每一个人都希望的。《善生经》上告诉我们:“积财从小起,如蜂集众花,财宝日滋息,至终无损耗。

”世间上广聚财富的方法有很多,因此对于世俗社会合法的、佛教认可的财富,要如何合理取得呢?在社会上,聚集财富最基本的方便法门,就是要学习作工、经商、务农等各种的工巧技艺,同时亦要能勤劳、节俭、宽厚、信心、结缘、布施,如此必能致富。

勤劳:“黄金随潮水流来,你也要提早把它捞起。”所以,财富都是落在勤劳人的手里。

节俭:勤劳可以致富,但是不懂得节省,很快就会流失。所以,节俭可以得到财富。节俭,不只是在金钱上的节俭,爱惜时间,不滥用感情,节制物欲,都能拥有财富。财富要想广聚,必须平时养成储蓄的习惯,有了收入,能少分少分累积,犹如蜜蜂勤勉地在花丛中穿梭采集花蜜,点滴储藏,酝酿成蜜而富足,蚂蚁不懈地四处搬运粮食而积蓄。这也就是“集腋成裘,聚沙成塔”之意。

宽厚:“宽以待人,严以律己”,说话宽厚会获得财富,处世宽厚会得到很多方便,方便就是财富。

信心:信心门里有无尽的宝藏,你有信心,财富就在你的心里。

结缘:结缘是发财最好的方法。语言、和人点头微笑等,虽是小事,却可以和他人结下善缘。

布施:布施如播种,在悲田、敬田里播种都会有收成的。

总之,财富不会从天而降,要想发财,要有正当有效的方法,也就是要能妥善处理财富,财富才能日益增加。因此,《善生经》告诉我们:“积财从小起,如蜂集众花,财宝日滋息,至终无损耗。”

如何处理财富?《杂阿含经》上告诉我们说:“始学功巧业,方便集财物。得彼财物已,当应作四分,一分自食用,二分营生业,余一分藏密,以拟于贫乏。”

大意是说,经过努力而获得的合法财富,在《杂阿含经》里,将其分为四分来处理:

一分自食用:取其四分之一用做衣食住行之需。

二分营生业:保留四分之二经营事业,继续投资。

余一分藏密:另外一分要做储蓄,以备不时之需。

佛教里处理财富的方法,除了《杂阿含经》的财富四分法外,余如《心地观经·厌舍品》的财富四分法为:

一分财宝,常求息利,以赡家业。

一分财宝,以充随日,供给所须。

一分财宝,惠施孤独,以修当福。

一分财宝,拯济宗亲,往来宾旅。

在《大宝积经·善顺菩萨会》以波斯匿王为例,说明其财富的处理方法是把它分作三分:

一分奉施如来世尊及比丘众。

一分施与舍卫城中贫穷苦恼,无依怙者。

一分财物留资国用。

在《般泥洹经》中,对财富的处理方法是说,除了生活所需之外,有四分法:

为供养父母妻子。

为瞻视人客奴婢。

为给施亲属知友。

为奉事君天正神沙门道士。

如上处理财富的方法大致包括:自用、家用、亲友往来应酬、积蓄投资、奉事国君、供养三宝及救济孤独等等,若能依上述方法处理财富,家居生活必能安定富足。

三、常富之法

《佛说须赖经》上告诉了我们常富之道,说:“信佛法众行恭敬,恕己安人善教诲。不愚不恚不放恣,以法自御为常富。”大意如下,我们逐句恭诵信解。

信佛法众行恭敬。在人生的旅途中,有的人常常感到自己没有主宰,不能确立中心的目标,这是因为他本身还没有信仰所致。没有信仰的人,往往不能使思想统一而产生力量。信仰可以把各种不同的见解陶融成统一的思想,运用这统一的思想,可以解决人生许多的难关。谈到信仰,有人邪信,有人不信,有人迷信。当然,最好的是正信。正信必须具备什么条件呢?《成唯识论》说,信有三种:信实有;信有德;信有能。譬如我们所信仰的佛教,教主释迦牟尼佛是确实存在;他的道德是圆满清净的,具足知德、断德、恩德等三德;他具有自度度人、自觉觉人的大力量。如《僧伽罗刹所集经》说:“法王为第一,众尊无过佛,愍彼众生类,三界佛覆护,可事可恭敬,欲度不度者,如是功德者,佛觉不觉者。”又《八十华严?贤首品》说:“菩萨发意求菩提,非是无因无有缘,于佛法僧生净信,以是而生广大心。”又说:“深心信解常清净,恭敬尊重一切佛,于法及僧亦如是,至诚供养而发心。”佛如良医,法如妙药,僧如看护,所以,能够对佛、法、僧三宝生起正确的信仰,恭敬三宝,必能获得佛法的利益。

恕己安人善教诲。教育,要有方法。人与人相处,日久难免有不愉快的摩擦,有时在有意无意间冒犯了别人都不知道。因此,在人事的交往上,如果能以责人之心责己,就会减少自己的过失;以恕己之心恕人,必能增进人间的喜悦。《菜根谭》说:“念头宽厚的,如春风煦育,万物遭之而生;念头忌刻的,如朔雪阴凝,万物遭之而死。”《僧伽罗刹所集经》说:“日夜所造行,欲使众生安,究竟怀欢喜,无有若干苦,况当长在世,众患常逼己,不以苦尽智,离俗至彼道。”因此,遇事要能以你大我小、你对我错、你有我无、你乐我苦来要求自己;对待别人要能以给人信心、给人欢喜、给人希望、给人方便来安定别人。也就是说在日常生活中能实行“严以律己,宽以待人”,才是一个善于教诲的人。

不愚不恚不放恣。人生于五浊恶世之上,为六尘境界所围绕,不是贪欲作祟,就是瞋恚鼓兴,愚痴邪见,颠倒是非。烦恼,像杻械枷锁一样,紧紧的系缚了人生。

愚痴,又称为无明,是三毒之一、六种根本烦恼之一,是不明理之意。《大庄严论经》说:“愚痴盲瞑故,翳障生是心。”我们要从重重的障碍中解脱出来,必须要有智能。《佛所行赞》说:“生老死大海,智能为轻舟,无明大闇冥,智能为明灯。”有了智能的明灯,就能照亮我们的前程;有了智能的舟筏,就能渡过人生的苦海。因此,不愚痴而有智能,是解脱烦恼的法宝。

瞋恚,是三毒之一。《佛所行赞》说:“瞋恚坏正法,亦坏端正色,丧失美名称,瞋火自烧心。瞋为功德怨,爱德勿怀恨。”瞋恚是和谐人生的一大障碍,应当以慈心对治。《大庄严论经》说:“慈心除瞋害,以除瞋害故,能获善果报。”瞋恚去除,即得身心清凉,安然自在,如《出曜经》说:“人无瞋恚,不见众恼,安卧睡眠,天晓不寤。如服甘露,心识淡然。”

凡人由于贪欲,放纵自己,舍于善道,习于秽浊,而为爱欲所缚,不得自在。《所欲致患经》说:“贪爱所在,放心恣意,为欲所溺。”又《出曜经》说:“诸有自恣,不顺正教,为爱缚所缚;不自恣者,便离于缚。”又说:“以欲网自蔽,以爱盖自覆,自恣缚于狱,如鱼入于狱。”因此,我们要摒弃私我,淡泊欲念,净化贪瞋痴的烦恼,使不愚不恚不瞋,幸福大门必能时时为我们敞开。

以法自御为常富。众生由于为愚痴、瞋恚、放逸所缚,因而身、口、意三业时常造诸恶业,譬如牧牛,不善守护,犯人苗稼,致使自他多受苦恼。《大涅槃经》说:“若能善守此五根者,则能摄心;若能摄心,则摄五根。”又说:“如善牧者,设牛东西噉他苗稼,则便遮止,不令犯暴。”如何摄受我们的身心呢?《杂阿含经》说:“住于法依。”也就是以正智正念调伏世间贪爱瞋恚愚痴等烦恼。如《大方广宝箧经》中所载的安隐法、无戏论法、无过恶法、无怖畏法、正念之法、波罗蜜法、方便法、慈法、悲法、喜法、舍法、禅法等,皆是降伏身心的佛法。以此等善法驾驭身心,不为五欲所染,必能得大解脱,证悟永恒的真理,这就是最究竟的财富:般若。

“水能覆舟,也能载舟。”财富同样是如此。财富本身并没有所谓善恶之区分,而是取决于它的来源和实际社会用途。为富不仁者以它来作恶,慈悲众生者以它来行善。因此,我们大可不必“视金钱如粪土”。只要是通过正当的渠道获得的财富,我们又能合理地分配使用,以此来造福社会,光大佛法,利益大众,并且没有贪着之心,那我们就是财富的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