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巴利语汇解 三、戒律比库:巴利语bhikkhu的音译,有行乞者、持割截衣者、见怖畏等义。即于世尊正法、律中出家、受具足戒的男子。 在《律藏·巴拉基咖》中解释:“乞讨者(bhikkh...
-
业处篇 第七节、修习次第刚才已经比较详细地讨论了确定入出息念所缘的方法,下面再来学习修行的次第。定力提升的过程大概可以分为几个阶段: 第一、呼吸的进出明显、清楚,应注...
-
业处篇 第十一节、达到禅那如果禅修者的心态达到平衡,把五根平衡了,再提升正念,持续地将心专注在禅相上。随着定力越来越提升,禅修者将能够超越近行定的阶段,达到安止定(appan&ag...
-
巴利语汇解 二、佛陀佛陀:巴利(梵)语buddha的古音译。意为觉者,觉悟者。 “佛陀”有两种含义: 1.以解脱究竟智觉悟了一切应了知者,称为佛陀。...
-
业处篇 第四节、经文浅释应当如何修习入出息念呢? 要修习入出息念,就必须依照佛陀的教导。佛陀教导修习入出息念有很明确的次第。这种次第在所有经典里的教导几乎都是一样的。...
-
业处篇 第六节、确定所缘置念于面前——让心念安置在鼻头接触点这一带的呼吸上。这里的“面前”是指业处。什么是业处呢? 业处,巴利语kammahàna。kamma,古代依梵语k...
-
巴利语汇解 四、教理圣谛:巴利语ariyasacca, 即圣者的真谛(ariyassa saccattà ariyasaccàn?'ti attho.) 圣(ariya),意为神圣的,尊贵的,圣者。谛(sacca),意为真谛,真理,真实。 这四...
-
业处篇 第十节、平衡诸根根,巴利语indriya,意为主导,支配,控制。五根是指在其范围内能执行支配作用的五种心所。它们分别是: 1、信根(saddhindriya); 2、精进根(v?riyindriya); ...
-
巴利语汇解 一、佛教佛教:巴利语Buddha-sàsana。Buddha,意为觉悟者,即佛陀。sàsana,意为教导,教说,教法。Buddha-sàsana即佛陀的教导,佛陀的教法。 佛陀的教法可以分为三个...
-
巴利语汇解 五、禅修业处:巴利语kammahàna的直译,字义为“工作的处所”,即修行的法门,或修行时专注的对象。 有两大类业处: 1.止业处(samatha kammahàna)为培育定力...
-
业处篇 第八节、关于禅相在入出息、长短息、全息或微息的任何一个阶段,禅修者都有可能体验到光。刚开始的时候,光通常出现在外面。有些禅修者会感觉眼前好像有一片像云、像烟一样...
-
业处篇 第五节、调整坐姿在具体实修方面,想修习入出息念,要找一个安静的地方。在禅修的时候,回到自己的座位坐下来,但要注意座位也有一些要求。可先找一个通风、适合的位置,然...
-
业处篇 第九节、落入有分当禅修者能够稳固地专注似相维持一段够长的时间,他将有可能达到禅那。然而,在达到禅那之前,通常会先经历近行定的阶段。 近行定,巴利语upacàra-sam...
-
巴利语汇解 六、道果弟子:巴利语sàvaka,直译作声闻,意谓通过听闻佛陀音声言教而修行、证果的弟子。 如果依胜义谛,只有证悟道果的圣弟子(四双八辈)才能称为“声闻”;...
-
回向Imàya dhammànudhamma-pa?ipattiyà, Buddhaü p?jem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