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门品全文网
普门品全文网
早吃素 放生问答 莲池大师戒杀放生文图说 放生知识 临终备览
主页/ 五福临门/ 文章正文

佛教核心教义对中国民间信仰的影响——陈必昌

导读:佛教核心教义对中国民间信仰的影响——陈必昌佛教传人中国已经历了整整两千年,已成为中国传统宗教的重要组成部分。佛教在不断适应中国土壤和环境中发展壮大自己的同时,对中国民间信仰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和冲击,...
佛教核心教义对中国民间信仰的影响——陈必昌

佛教传人中国已经历了整整两千年,已成为中国传统宗教的重要组成部分。佛教在不断适应中国土壤和环境中发展壮大自己的同时,对中国民间信仰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和冲击,而影响最大的莫过于佛教的教义①。一种宗教,只有教义被大众广泛接受,改变了大众的思想甚至灵魂,才能广泛传播,影响一个地区甚至一个国家民众的信仰。佛教传入中土后,其教义中的普度众生与救世济民、轮回转世与天堂地狱、功德与功德转让等核心思想深深吸引了中国民众,对中国民众的信仰产生了强烈的影响,改变了中国民众的信仰内容、信仰方式和信仰手段,这也是佛教在中土广为传播并被接受的一个重要原因。

一、普度众生与救世济民思想对民间信仰的影响

佛教主张,诸佛所以出世,就是为了救度所有在这个世界受苦的众生。“佛”这个词的主要意思之一,就是要普度一切众生。而“菩萨”这个词的基本意思,也是发愿一定要普度众生。可见,普度众生与救世济民思想是佛教教义的最重要思想。

普度众生与救世救民思想集中体现在佛教鼓吹的三佛应劫救世说。三佛应劫救世说宣称燃灯佛、释迎佛、弥勒佛履会在不同时期降临人世,救度尘世间受苦受难的芸芸众生。“劫”的梵文原文为“ka/pa’’,原意为极为久远的时期,后作为世界发展的一种周而复始的周期。劫的思想在印度相当古老,本来是初民基于对春夏秋冬、花开花落等一系列周期性现象的观察而产生的对宇宙发展的一种猜测。后来这种思想被婆罗门教吸收,发展成劫的理论,认为世界周而复始地处于不断地创造而又不断地毁灭的过程中。婆罗门教的这种周而复始的劫变观念、一代不如一代的发展观念被佛教吸收改造,构筑成佛教自己的劫变理论。在佛教的劫变理论中,除了世界周期性的成灭,除了众生寿命周期性的增减之外,人类还要周期性地遭受各种灾变的折磨。三佛应劫救世说是指灾劫发生时,三佛会降临人世救度众生。三佛应劫救世说对于一般贫苦大众来说具有很大的吸引力,特别是灾害频繁、天下大乱、民不聊生时,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的劳苦大众急切盼望三佛早日应劫下凡救度他们到西方极乐世界去。比如,一些僧侣为了抬高自己,哗众取宠,伪托是燃灯,弥勒佛转世,或自称是某某菩萨再生,百姓信以为真,奉之为救世主,顶礼膜拜,死后则立庙祭祀,成为佛教俗神。福建民间信仰中的定光古佛③、扣冰辟支古佛④祟拜即属于此类型。

普度众生与救民思想对民间信仰的影响最突出地体现在民间对救世观世音菩萨的信仰。救世观世音菩萨的名号和传说故事,在我国民间流传久远,可以说家喻户晓。传说中的观世音菩萨是一位能解脱人们现实苦难,能满足信仰者真诚愿望的大慈大悲、救苦救难的善良菩萨。关于观世音菩萨灵验的本事,出于《法华经》中的《观世音菩萨普门品》⑤,经中记载了佛告无尽意菩萨所问关于观世音菩萨的神力和灵验。经文说:“佛告无尽意菩萨。善男子,若有无量百千万亿众生受诸苦恼,闻是观世音菩萨,一心称名,观世音菩萨即时观其音声皆得解脱。”“观世音萨在此婆婆世间(即现世界)中,随机方便,现各种身相(如佛、菩萨,乃至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妇女、童男童女等),‘游诸国土,度脱众生’。”因此佛最后说:“汝等应当一心供养观世音菩萨。是观世音菩萨摩诃萨,于怖畏急难之中,能施无畏。是故此婆婆世界皆号之为施无畏者。”民间传说中关于观世音菩萨灵验的故事数不胜数,求子得子、除病驱鬼、遇险难而得救脱等等为百姓解除各种现实生活中的需求和苦难成为观世音的主要功能,观世音成为了百姓心目中救苦救难、无所不能的“万能神”,成为了许多普通百姓解决现实问题的重要途径和精神寄托。

可见,普度众生与济世救民这一佛教的核心思想对百姓具有很强的吸引力,这一教义的广泛宣传对中国民间信仰产生了重大影响。千百年来,中国老百姓为了摆脱贫穷与困苦,把佛教当成了精神世界的家园。

二、轮回转世与因果报应观对民间信仰的影响

轮回转世与因果报应观认为,一个人转世的形态取决于他在世时的行为,在世时积什么样的因来世就会有什么样的果。这样,便把善恶与报应联系起来,用将来必至的报应,来提醒人们及时行善止恶,净化自己的精神。

中国自古就有死后为鬼的传说,却没有轮回转世的观点。轮回转世观念是随同佛教一起从印度传来的。这种观念认为,生命体有种种不同的表现形态,这些形态可以归纳为六种:天(天神)、人(人类)、阿修罗(魔神)、地狱(生活在地狱里的生命体)、饿鬼(永受饥渴折磨的生命体)、畜生(各种动物)。只要宇宙还存在,一个生命体就会不断地按照一定的规律从一种形态转变为另一种形态,永远不停顿。这种前后相续的不停运动就像车轮的不停回转一样,所以称为“轮回”。按照轮回观点,一个人,这辈子虽然是人,下辈子就可能是牛马猪羊,甚至到地狱中去经受种种痛苦。反之,猪羊牛马也可能投生为人。轮回转世的观点一经传人,便以它的大胆新颖吸引了很多的中国人。本来,中国人认为人死成鬼,只要能有儿子,儿子不忘为逝去的父母祖先举行祭祀,即使做鬼,仍然冻不着,饿不着。所以中国人重生不重死。人生在世,建功立业固然重要;生个儿子也是头等大事,所谓“有子万事足”。而现在佛教告诉人们,死后可能会变猪变狗变饿鬼,这实在匪夷所思。后来,轮回转世成为佛教宗教宣传的主题之一。于是中国民众选择了捐塑佛像、广行善事和诵经等外在形式,“沉浸于纯宗教迷信的活动里,企图通过自身的磨难或捐财行善等外在形式来祈求佛陀的保佑”⑥。先秦时期,中国人都以为人死如灯灭,孔子也认为“未知生,焉知死”,对死后的情形,很少去探讨。

佛教传人中国后,开始相信三世之说以为生有所从来,死有所从往。从善作恶,定有果报,报之自身,报之子孙;报之今世,或报之来生。’佛教三世六道、善恶果报的思想在中国社会逐渐深人人心,牢不可拔。于是人们便注重悔悟除罪、修德祈福。据笔者对南方农村的调查,发现一般小康之家都乐于修桥补路,掘井植树,及建造路旁凉亭供人休息,甚至在炎热的夏天,还有人用大缸盛放凉茶供路人取饮,因为这些都被认为是能博取佛陀很大欢喜的善行。佛教的传播无疑加强了中国人淳朴仁慈的民风。另外,由于众佛以拯救众生、慈悲为怀,人们为了追求来世的幸福或通过积善果待来世有好报应,便对众佛顶礼膜拜。在全国各地的许多大小寺庙中都有观音的塑像,甚至还建有专门的阁殿称大悲殿、观音阁等。有白衣大士、南海大士、大悲观音、六观音、七观音等各种名号的观音受到民众的普遍祭祀,香火之盛几乎超过释迎牟尼佛祖。除了遍布城镇乡村的佛寺庙宇之外,在名山胜地有大量的佛教圣迹、古寺古刹。岁时年节风俗以及人们为祛病攘灾而举行的仪式中也融入了佛教的许多内容。

三、功德与功德转让思想对民间信仰的影响

功德是宗教意义上的道德,具体指的是从事各种修福积德的行为,诸如造像、修寺、开窟、建塔、写经,乃至修桥补路、怜老惜贫等行为后所产生的一种可以引得福报的神秘物质。功德转让,广义地说,是指某人修积的功德,不仅可以使本人消除罪孽,得到美好的未来;而且可以转让到他人身上,消除他人的罪孽,使他人得到美好的未来。在古印度,功德这个词不过只有善、德、纯洁、虔诚等意义。《大乘义章》说:“言功德乾,功谓功能。善有资润福利之功,故名为功。此功是其善行家德,名为功德。”《胜矍宝窟》谓“恶尽言功,善满曰德。又,德者得也,修功所得,故名为功德也”。C火可以轮回转世以及行为决定归去的理论产生后,善恶不再单纯是个人一生一世的道德评价。它在生死交替的转折点上将起决定的作用,决定他下一生的身体情况、家庭境遇、社会地位和行为方式,乃至他是否依旧为人。甚至广义上,它还同时决定他今生的灾祸和幸福。于是,在一代代无穷的生命连锁中,道德开始背负起缔造好命运的使命。道德一旦开始追求目的,它就成了功德。佛教传入中国,中国僧人在所有方面皆有发挥,功德观念亦不例外。范围扩大了,起塔、建寺、造像、念佛、施僧、放生、诵经、讲经、写经、印经、爱护佛像佛物、劝人遵守佛戒佛规均在其列。中国是个历来重视伦理道德的国度,佛教的功德思想正符合中国广大百姓的日常行为和心理要求,佛教的传播使广大老百姓的信仰里深深烙印上了行善积德观念,使他们积极投人到上述的许多能够积德的行善活动中去。如中国佛教在长期发展的过程中,产生了许多关于施舍行善、诵经念佛等有关功德的故事,它们的流传远远超出了佛教徒的范围,在诱导人们信仰佛教上起了一般说教难以起到的作用,可见功德思想对中国民间信仰的影响之大。

佛教认为功德是可以转让的,自己积的德可以转让给自己的子孙或者亲人。中国的老百姓,绝大多数没有文化,他们不懂深奥的佛教义理,他们只懂得做功德好比储备口粮,功德转让可以互通有无。他们修福积德既是为了消除自己的罪孽,同时也是为了可以将所积的德转让给子孙后代,庇佑子孙幸福。于是中国民间信仰里,普遍存在着积德及功德转让的信仰,大家广行善事,烧香拜佛,希望通过自己的行善为自己的后代和亲人积德,为自己的子孙或亲人消灾荫福。可见,功德转让思想对佛教在民间的传播也起到了不可低估的作用。

佛教是一种极端出世的宗教,特别是抛家弃业、削发剃须、拒婚断子的修行方式是很难为中国的普通大众接受的,而佛教却能在不断适应中国的土壤中站稳脚跟并成为中国三大宗教之一,是因为佛教的教义有许多能够吸引中国普通大众的地方。佛教徒们在不改变佛教原本教义核心思想的前提下,不断折中教义的内容,采取柔和且适应中国普通大众心态的传播方式和修行方式,从而使佛教的教义为中国普通大众所接受,对中国的民间信仰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这对于我们今天开展对外文化交流有着非常积极的借鉴作用。任何一种优秀文明成果的吸收或对外传播,都必须尽可能适应具体国家的国情和普通大众的需求,只有这样才可能有生命力,才能对广大民众产生深远的影响。(作者为山东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博士研究生)

①本文不付大小乘佛教的教义进行区分,所讲的教义主要是指民间信仰所接受的泛佛教概念中的各种主要教义。

②燃灯佛是梵火的意译,又译作“锭光佛”。依据佛教劫世的理论,他为过去庄严劫佛,距今至少有三千九百亿年。释迎佛是佛教崇拜的主要对象,是现世佛。弥勒佛为梵语音译, 意译慈氏,是当世的菩萨和未来的佛。

③关于定光古佛的生平,《临汀志》载:定光古佛,俗性郑,法名自严,顺元年(934年)出生,同安县人。11岁时出家,17岁时游历江西像章、庐陵,拜高僧西峰圆净为师,在那里盘桓五年后,告别圆净法师,云游天下。大中祥符八年(10巧年)正月初六圆寂,享年82岁,遗揭共117首,其中22首乃亲笔所书。定光古佛在世和去世后不久,民间就流传着许多有关他的神话传说故事,如后周显德年间(954一959年),定光古佛云游天下.路过大和县怀仁江时,江水突然暴涨,浊浪翻滚,当地百姓说是蚊龙经常在江中兴风作浪,危害百性。定光古佛手写佛揭一首,投入江中,江水骤退,变成一片沙洲,后来当地人称之为“龙洲”。相传景德初(1004年)定光古佛应邀到江西南康盘古山弘法途中,经过某一条江河时,江中布满搓桩,船只常常触桩而沉没,定光古佛用手抚摸着搓桩,说:“去,去,英为害!”当天晚上,天未下雨而江水暴涨,搓桩均被江水冲走。定光古佛去世后,百性收集其遗骨及舍利,“塑为真像”,顶礼膜拜。

④福建问北地区所尊奉的主要祈雨神。

⑤《法华经》最早由西晋竺法护、轰承远等译出,名《正法华经》(约译于晋太康七年,公元288年)。姚秦时鸡摩罗什新译,名《妙法莲花经》(约译于姚秦弘始八年,公元407年)。至隋,阁那崛多等再译,名《添品妙法莲花经》。以罗什译本最为流通。

⑥葛兆光著:《禅宗与中国文化》,第11页,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

⑦《大乘义章》、《胜里宝窟》皆为东晋杰出佛学者慧远所著佛学经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