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门品全文网
普门品全文网
罗汉菜 隽永故事 禅是一枝花 小和尚的白粥馆 少林故事
主页/ 禅理故事/ 文章正文

佛家,认为死是轮回的必然过程之一,对待生死,我们一起共勉

导读:佛家,认为死是轮回的必然过程之一,对待生死,我们一起共勉佛家,认为死是轮回的必然过程之一,学佛者大可把此看成是一件生活中的平常事而不必大惊小怪。最有代表意义的还数禅宗六祖慧能之死的妙述。《坛经·付...
佛家,认为死是轮回的必然过程之一,对待生死,我们一起共勉

佛家,认为死是轮回的必然过程之一,学佛者大可把此看成是一件生活中的平常事而不必大惊小怪。最有代表意义的还数禅宗六祖慧能之死的妙述。

《坛经·付嘱品》讲,慧能大师在唐睿宗延和元年壬子七月,吩咐门人往新州国恩寺建塔,仍令促工。次年夏末落成。七月一日,慧能集徒众曰:“吾至八月,欲离世间

汝等有疑,早须相问,为汝破疑,令汝迷尽。吾若去后,无人教汝。”法海等闻言,全都泣不成声,只有神会神情如常,并不流泪哭泣。

这时慧能又讲:“神会小师父已经获得了善和不善相等、毁和誉不动于心、哀和乐不生波澜的佛法。其他人没有真正获得佛法,几年来住在山里,竟不知道汝等修了点什么佛道?

汝等如今悲伤哭泣,为了担忧谁呢?假如担忧我今后不知去到哪儿,可我却自己知道我将去到哪儿;假如我不知道我将去哪儿,也就不会预先告诉你们我要去了。

你们悲伤哭泣,是因为不知道我将去何方,假如知道我的去处,那就不该悲伤哭泣。法性本就无生无死,无去无来。”

看来,慧能大师的嘱咐,与庄周妻死鼓盆而歌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只不过是庄周因妻死而发表了一通人死回归自然的宏论;慧能将死,向弟子们讲了一席让人开悟的妙谈。

庄周妻死,秦失吊老聃丧,谈的都是一个应时而来、顺理而去、人死回归自然的道理;可慧能临终,除了称赞神会已经获得毁誉不动于心、哀乐不生波澜的佛法,却又弄了一个“我却自己知道我将去到哪儿”的噱头。

是为了安慰众弟子们的哀心,还是其他什么?如今已很难知道,反正“法性本就无生无死,无去无来”,是佛教人死观的独特奇彩。

关于人死观,不久前接到李中流先生从静安寺打来电话,告诉我他现在已经出家为僧。李中流本是佛门居士,有着很深的佛法修养,现在忽闻他已出家,我自然是心头一惊。

问何以如此,在家学佛不也一样?对方却在电话里答:“过去年轻时学习哲学,解决的是一个人生观的问题,现在我已进入晚年,要紧的是超生脱死,解决一个人死观的问题。”

李先生出家是个人的自由选择,只要他安排好家庭,做好做通老婆孩子的思想工作,原是李先生个人的事,理应得到尊重。不过我却认为,解决人死观,也就是正确看待死的问题,并非一定要出家才能解决。

在家和出家不过是形式,只有心的解脱才是根本。譬如唐朝那个赫赫大名的元稹,就在《放言》五首中的第一首说:

近来逢酒便高歌,醉舞诗狂渐欲魔。

五斗解酲犹恨少,十分飞盏未嫌多。

眼前仇敌都休问。身外功名一任他。

死是等闲生也得,拟将何事奈吾何?

把生死、功名、恩仇看成为是死也得,活也得,都是身外等闲不足挂齿而“休问”的事。照此看来,归结到一个点子上,其实就是“心安即是家”的问题。至于“五斗解酲犹恨少,十分飞盏未嫌多”,无论从佛从道的人生视角看,都是醉生梦死,是解脱前的一种痛苦挣扎。

如若人生在世,真正解决勘破了生死问题,那么其人在生活中也必定能够活得优哉游哉,犹如行云流水那般,随遇而安,有舞跳舞,有花看花,有书读书,有酒喝酒。

“五斗解酲”是可以的,“十分飞盏”也还使得,至若“犹恨少”,“未嫌多”,就成了尾巴,不如改“五”为“三”,改“犹”为“休”,作“三斗解酲休恨少”,自是更佳,而经此一改之后,下句的“未嫌多”亦便觉得自在了。

或曰,还有诗的第二句“醉舞诗狂渐欲魔”,似与“死是等闲生也得”不协,其实诗中所说“渐欲魔”,意为现在还未成魔。

一个人只有和魔鬼交道打多了,方才更加容易成佛成道,其实也就是个大死才能大活的问题。

“死是等闲生也得”。回想十年前,本人曾经订过一份《汲绠书屋约法》,现在拣出一看,虽然事过境迁,可其中大部分对于今天来说,依旧有效。

其中《约法》第十条也就是最后一条讲:虽说“死生亦大矣”,但“赤条条来去无牵挂”,为此昭告天下,本书屋主人今后一旦不幸身死,做家属的非但节哀顺变,不必哭丧,并且后事也一切从简,不开追悼会,子女亲朋无论在国内国外,不必专程奔丧,而诸亲好友之追悼会,亦恕本书屋主人不参加了。

“死是等闲生也得”,活着就好好活,要死就让它去,本人愿与千年前的元稹先生共勉,也愿与玉珍及普天下的亲朋、好友、大众、情人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