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门品全文网
普门品全文网
放下就是快乐 在闹市中修行 色难 人间佛教的人情味 孝的故事
主页/ 布衣百姓/ 文章正文

佛教僧众为何要托钵行乞?其原因竟令世人称道

导读:佛教僧众为何要托钵行乞?其原因竟令世人称道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祗树给孤独园。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俱。尔时世尊。食时。著衣持钵。...
佛教僧众为何要托钵行乞?其原因竟令世人称道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祗树给孤独园。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俱。尔时世尊。食时。著衣持钵。

入舍卫大城乞食。于其城中。次第乞已。还至本处。饭食讫。收衣钵。洗足已。敷座而坐。——《金刚般若波罗蜜经》

乞食,也称“托钵”,“化斋”,“化缘”,是佛教的一种修行方式,能够降服心中的贪念和傲慢。事实上佛陀可以不必托钵乞食,但是他为了使众生获得利益,因此还是托钵乞食。此外,佛陀为了显示圣者们的模范,所以托钵乞食。托钵乞食是四圣种当中的一种。四圣种意思是沙门应当对饮食、衣服、住所、医药这四种资生用具感到知足。托钵是对食物知足的很好方式:沙门不期望将能得到何种食物,而是必须满足于他人布施的任何食物。托钵也能降伏骄慢。比丘了知自己生活上的四种资具都必须仰赖他人布施,因此自己没有什么能引以为傲的,所以托钵有助于心的锻炼。

佛传法的时代,佛与佛弟子都是不开火做饭的,每日一餐,是用乞食的形式获得食物。不做饭是避免杀生,也免除一些繁琐的事务类的纠缠。佛弟子一般是在人间吃中午饭的时候去乞食,如果没有化缘到食物,就这一天不再吃饭了。所以有‘过午不食’的说法。

乞食,也叫化缘。也就是说,吃饭不仅仅是为了吃饱肚子,而是在化缘的过程中传播佛的理念。当时佛的两个大弟子迦什和须菩提,迦什是苦行第一,总到穷人区化缘;须菩提是解空第一,总到富人区化缘。大菩萨维摩诘就批评他俩说:“修行人化缘的目的不能只为吃饭,而是通过化缘来多结善缘。而且需要结缘各阶层的善缘。”后来他俩在乞食的时候就不再选择饭食,而是随缘,遇到哪家就到哪家。

乞食,可以离俗。远离世俗的纠葛,方能专于修行。

乞食,深刻认识众生平等。佛陀出家前虽贵为太子,但仍以身作则引领众弟子于世间众生门前乞食。即使成道后深受弟子尊崇,他依然不愿安享别人的供奉,而是亲自托钵乞食,这就是身体力行来教导弟子及信众,懂得众生平等之理。

乞食,可修行忍辱。“忍辱”作为佛教六度波罗蜜(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之一,是成就菩萨道的重要修行。由于众生觉悟不同,并非所有人都愿意恭敬布施给乞食僧众,沿门乞食,难免遇到羞辱。因此,在托钵乞食过程中,就要常行忍辱,成就不动心。

乞食,增进众生感恩心。有佛偈云:施主一粒米,大如须弥山,今生不了道,披毛戴角还。接受众生的布施,就得一心修行,为众生祈福、修福,发愿度化众生。

乞食,消除五毒心(贪、嗔、痴、慢、疑)。因为有了它们的存在,修行人的本心本觉将会被遮蔽,肯定就不可能明心见性了。

在这里,不管“化缘”还是“乞食”,我本人则认为:佛教僧众行乞于众生间,当你布施或者供养了之后,就会与佛形成缘起。比如:天主大梵天得知佛陀成就最正觉,特前来向佛陀献花,以此缘起恳请佛陀为众生宣说妙法,让一切众生成就佛陀一般伟大的生命品质。佛陀慈悲应允。

所以呢,供养与布施都是与佛陀结下善缘的方法,佛陀教育我们慈悲向善,尊敬师长。有爱,社会才会和平。

了解佛教,相互交流,相互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