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门品全文网
普门品全文网
普门品全文 普门品译文 普门品注音 普门品讲解 金刚经
主页/ 普门品讲解/ 文章正文

张火庆观世音菩萨普门品导读

导读:一、西方极乐世界的观音信仰及其反证俗云:「家家弥陀佛,户户观世音」,在中国民间的佛教信仰里,最为人们熟知、怀念、亲近的,应是阿弥陀佛与观世音菩萨,其在中国民众日常生活与精神寄托所代表的意义,颇为复杂,...

一、西方极乐世界的观音信仰及其反证

俗云:「家家弥陀佛,户户观世音」,在中国民间的佛教信仰里,最为人们熟知、怀念、亲近的,应是阿弥陀佛与观世音菩萨,其在中国民众日常生活与精神寄托所代表的意义,颇为复杂,几乎成为多数人宗教经验的主要内容。尤其两晋以来净土根本经典的陆续译出,以及唐善导大师以后历代祖师大德对于净土理论与行持的阐扬,「净土法门」在佛教信仰界广受接纳,持名念佛被认为是三根普被,利钝全收、横超三界、带业往生的简捷易行道;西方极乐世界的纯净、和平、庄严、富足,使成为人们欣求皈依的方向。在这片安乐国土里主持接引众生大事的,有所谓「西方三圣」:阿弥陀佛是具足无量光明与寿命且曾发起四十八大愿的至尊导师;观世音与大势至则是以其本具功德愿力作为辅佐的两大菩萨。这种完美的组合,透过净土经论的弘传确定,成为信众们牢不可破的印象。现时流行的早晚课诵本,起首便称:「莲池海会,弥陀如来,观音势至坐莲台,接引上金阶,大誓弘开,普愿离尘埃。」明莲池大师所作回向文云:「临命终时,阿弥陀佛与观音势至,诸圣贤众,放光接引,垂手提携。」这是三圣合说,又有:「弥陀身心遍法界,观音观察三轮应,势至威光无边际,普择有缘归本国。」这是三圣分说。因此,在净土信仰里,我们所认识的观世音菩萨是被归属于西方极乐世界的成员,其事业与地位乃从阿弥陀佛分化而来,以「胁侍菩萨」与「补储大士」两种身分而庄严其名;也就是说,在净土经论里,观世音菩萨是「金冠顶戴阿弥陀如来而作其胁侍,助其教化,并且在弥陀灭后,继承其位为极乐教主」的。这种三圣结合的观念,较早出于《观世音菩萨授记经》,大意云:从前「金光明师子游戏如来」出世时,有「威德国王」治理世界,有时入于三昧,从其左右涌出二朵莲华,化生二童子──宝意与宝上──两人均已发心成菩萨,即观世音与大势至。弥陀入灭后,观音补位成佛,名为「普光功德山王如来」,而观音灭后,势至亦补位成佛。这部经说明三圣依次递禅的关系。其后又有《观无量寿佛经》第七观云:「无量寿佛住立空中,观世音与大势至二大士左右侍立」,第十三观附言观音与势至二菩萨辅助阿弥陀佛,普及一切教化。又有《请观世音菩萨消伏毒害陀罗尼经》云:「去此不远,正立四方,有佛名无量寿,有菩萨名观世音、大势至。恒以大悲怜悯一切……。」从这些经典所看到的三圣关系,极其完满地达成了摄受群机的思想:象征阿弥陀佛四十八大愿所成就的理想极乐世界;有了慈悲柔和、现世救济的观世音;以及有势力、以念佛三昧诱导归依的大势至;两菩萨胁侍递补,便可绵延无穷无尽,功德无边了。

如上所说,作为阿弥陀佛的胁侍与补位而常住西方极乐世界的观世音菩萨,是净土思想全盛以后的附会。若根据经典反推,则除了前述三经外,尚有如《光世音授记经》、《观音授记经》、《悲华经》等,大致认为观音以及阿閦、宝相、势至、文殊、普贤等,诸佛菩萨,都是阿弥陀如来的因地之子。这当然是为了扩大弘扬净土信仰所作的整合附会,以阿弥陀佛极乐世界来盖括十方三世诸佛的功德并总收一切严净国土的殊胜,令所有众生得以最简易的方法──系念阿弥陀佛、一心不乱──即可当生成就,速出轮回、获无生忍,永不退转。但这种整合归纳的作法,乃属大乘后起的观念,并不能完全说明观音信仰的缘起及其流变;或者说,较早期的佛教经典里,阿弥陀佛与观世音菩萨,原本是立场不同、各自独立存在的;虽然后汉支娄迦谶译出的《无量清净平等觉经》已有提及无量清净佛(即阿弥陀佛)及卢楼恒菩萨(即观世音)的补储关系,但这关系的建立,并不能代表原始观音信仰的真相;而可能是从《大毗婆娑论》、《大智度论》、《阿育王传》、《般舟三昧经》中有关弥勒菩萨接续释迦牟尼佛补储的古老信仰而得到暗示导出的。在这里,有一些反面的证据如:提到阿弥陀佛的最古老与最重要的经典《般舟三昧经》与《阿弥陀经》,都没有出现任何有关观世音的事:其次是唐代译出的经典,如《金刚顶经》及《陀罗尼集经》则提倡阿弥陀佛是从观世音思想发展出来的;而《一切功德庄严王经》、《大方广曼殊室利经》则以执金刚神及观自在菩萨为释迦牟尼的左右胁侍;更可异的是《阿噜力经》则以观世音为本尊、势至及普贤为胁侍。从这些与西方三圣说全然对立或矛盾的经典来看,观世音菩萨原本即拥有独立自主,与诸佛同等尊崇的地位(天台智者大师《观音玄义》引经说明观音过去已经成佛,号正法明如来,而释迦佛为其弟子)。因此,我们可以另外从《普门品》、《华严经》、《首楞严经》及其他经典,或慧远《三宝感通录》、法显《佛国记》。玄奘《西域记》等文献看到作为完全独立的本尊而被崇拜信奉的观世音菩萨。

二、观音信仰的原理及特性

观音名号的梵文中译,较流行的有「观世音」与「观自在」两种。从译成名字的含义里,即已显示两种不同的取向:「观自在」是灵明清纯,无碍自在的宗教活动;「观世音」则是无碍的智慧与丰富的慈爱,浑然融合的宗教人格。但这两种译名及其涵义则统摄的形容了观音信仰的全貌。或者,再从经典上引据,则「观世音」一词,主要有两种说明:《首楞严经》所云菩萨最初修行的法门是「耳根圆通」,不向外闻声而反闻闻性,得到性定解脱:

初于闻中,入流亡所;所入既寂,动静二相,了然不生。如是渐增,

闻所闻尽;尽闻不住,觉所觉空。空觉极圆,空所空灭,生灭既灭,寂灭

现前:忽然超越出世出世间,十方圆明。

而《法华经普品门》则说明菩萨慈悲济世的本愿是「寻声救苦」,只要受苦众生专心称念菩萨名号,而与彼愿力感应道交,便得救度:

若有无量百千万亿众生,受诸苦恼,闻是观世音菩萨,一心称名,

观世音菩萨即时观其音声,皆得解脱。

这两部经所云,若分别而说,则前者是自利,后者是利人;自利为智,利人为悲。

至于「观自在」的名义,主要以《般若波罗密多心经》为代表而总括前两经典的内涵:

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密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

不论是自利与利人,悲智双运,都能得到大自在的不可思议解脱境界:

这两种名号在于终极整合的意义上是一致的。但为了侧重说明菩萨「称名求助的济世本愿」的特性,我们选择使用「观世音」的名称,作为方便解说。首先,从有神论的客体上说,「观世音」意谓:菩萨能以佛的圆融智慧来观察十方世界,感应一切受苦众生求救之声音,随令解脱,均得离苦得乐,消灾免难。若从自性论的主体上说,「观世音」是所观的个体对象,能观的是众生内心的灵性;或者说:观音是众生的「自内证」,众生只要一心称名,即可得到与佛菩萨齐等的信念妙方,在音声中,「观音」自然出现。这种说法是把菩萨因地所发的誓愿看成众生内在的自性,众生念观音即是念自性,因此,众生的得救虽可说是菩萨的功劳,其实亦是自性的解脱;从大乘般若学而言,即所谓「菩萨清凉月,常游毕竟空;众生心垢净,菩提影现中。」或者「修习空花梵行,宴坐水月道场,降伏镜里魔军,大作梦中佛事。」这是能观与所观。主体与客体的融合,到后来都在般若智慧里泯绝名相的对立,成为《金刚经》所云:「如是灭度无量无边无数众生,实无众生得灭度者。」

总结的说,从观音名号而生的信仰,不仅是「应现人性必然的希求所产生的慈悲本体」,也是「以行深般若波罗蜜为原流的智慧尊者」;在这个充满矛盾与苦恼的世间,担负起皈依真理者所感应的,不可思议的「勇猛性格」。因此,受到广土众民熟悉亲近的观世音菩萨,是表现出应现自在,广大灵感,寻声救苦的慈悲权化的形象:

观世音菩萨即是以倾听现实苦恼众生至诚祈愿的音声,契机而现的绝对圣者,其特性如何?我们从大乘佛教的「菩萨」一词探其意涵,可以得知菩萨是依「誓愿」而存在,其生命本质就是为了有始有终的实现誓愿。几乎所有菩萨在因地修行时,都会发起弘誓大愿,而这些誓愿在内容与对象方面的差异,就成为他们分别努力的目标,并决定其道果成就的特性。古德云:「心真则事实,愿广则行深」,菩萨是为了利益众生而求法、而发愿、而苦行的,观世音菩萨的誓愿,在《普门品》偈颂有总赞云:

汝听观音行,善应诸方所;弘誓深如海,历劫不思议;侍多十亿佛,

发大清净愿。

这里所谓「弘誓」、「清净愿」的具体内容如何?我们可以从悲智双运的观点,作如下的分说:

┌(1)与 乐──满 愿─┐

慈悲┤├现世利乐

└(2)拔 苦──救 难─┘

┌(3)权说法──现身度脱┐

智慧┤├出世道果

└(4)施无畏──观照般若┘

这四项内容可说涵盖了大乘佛法的全部精义。有一首流传的诗赞颇能说明观世音信仰的形象:

观音誓愿妙难思,赴感应机不失时;救苦寻声磁吸铁,现身说法月应池;

尘刹国中咸事济,婆娑界内更垂慈;深恩穷劫莫能赞,冀愍群萌各护持。

在相关的经典如《华严经入法界品》第二十七参云:

我住此大悲行门,常在一切诸如来所,普现一切众生之前,或以布施

摄取众生,或以爱语,或以利行、或以同事……或现色身……或现种种不

思议色净光明网……或以音声……或以威仪……我修此大悲行门,愿常救

护一切众生,愿一切众生离险道怖,离热恼怖……我以此方便,令诸众生

离怖畏已,复教令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永不退转。

这段经文主要是从「权说法」与「施无畏」而言。稍后的其他经典亦有时专注于其中几项以表现观音菩萨誓愿的特性,如《悲华经》云:

愿我行菩萨道时,若有众生受诸苦恼恐怖等事,退失正法,堕大暗处

,忧愁孤穷,无有救护,无依无舍……汝观天人及三恶道一切众生,生大

悲心,欲断众生诸烦恼故,欲令众生得安乐故……。

此段经文主旨与前经略同。而《十一面神咒心经》则云:

我今说之,欲利乐一切有情,灭一切恶故,心所愿称遂故。

著重于「与乐满愿」。唯同经又说诵此咒百八遍者,现身获得「十种胜利」及「四种功德胜利」,其内容则包括全四项誓愿。


相关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