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门品全文网
普门品全文网
摩登伽女与阿难 智言慧语 国王拒美人 大德讲故事 百喻故事广释
主页/ 佛典故事/ 文章正文

禅学的发展

导读:禅学的发展禅学渊源于印度,盛兴在中国。禅学可概分为两类:广义的禅学是指西元前五世纪佛陀创立佛教开始,发展至八世纪的大、小乘印度禅,即所谓的“禅那”之禅;狭义的禅学则指发端于中国隋唐时代,而后开演为“五家七宗”的“禅宗”。  印度“禅那”,意译为“静虑”,或“思惟修习&...

  禅学的发展

  禅学渊源于印度,盛兴在中国。禅学可概分为两类:广义的禅学是指西元前五世纪佛陀创立佛教开始,发展至八世纪的大、小乘印度禅,即所谓的“禅那”之禅;狭义的禅学则指发端于中国隋唐时代,而后开演为“五家七宗”的“禅宗”。

  印度“禅那”,意译为“静虑”,或“思惟修习”,即:思惟真理,静息念虑之法,其目的是藉由“四禅八定”的禅定基础,禅观宇宙人生的事实、真相,以达到涅盘清净的圣果。中国“禅宗”的禅又称“宗门禅”,以“教外别传,不立文字,直指人心,见性成佛”为宗旨。

  印度禅法早在东汉时就已传入中国,并于魏晋南北朝盛极一时,只是当时并未开宗立派。当时“禅”与“定”被视为是一体的,参禅就离不开打坐,此所谓“以定摄禅”。到了魏晋时期,般若学盛行,禅学经过离言扫相的般若学的洗礼,禅的修持逐渐由打坐参禅,转向对宇宙实相的证悟。南北朝佛性论的兴起,更使中国禅宗融和“般若实相说”与“涅盘佛性论”为一体,奠定了思想和方法论的基础,般若学与佛性论于是成为中国禅学的两大理论基石,进一步把中国的禅学带向自性自悟的最高禅修境地。

  禅,是佛教的主要修行之一,佛教重视行证,透过禅的思惟实践,佛教的思想、信仰得以具体的实证、体验。禅,并非禅宗专属,中国佛教的各个宗派,在教理或实践法门上,皆与禅有密切关系。例如:无四禅八定的修持,则无俱舍宗;无五重唯识观的实践,则无法相宗;无般若空观的中道实修,则无三论宗;不实修止观,则天台宗也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乃至净土宗的行者念佛求生净土,亦须修十六观及念佛三昧、般舟三昧;甚至四谛、十二因缘、四念处等佛陀一代时教,都是透过禅观而证悟。禅的“止观双修”为修证之要、定学之门,居三学之枢纽,禅学之于佛教的重要性由此可见。

  四祖的直传弟子是五祖弘忍,也就是那个无姓的小孩。他被道信收留时,才七岁。十三岁时,正式剃度为僧。

  他在四祖门下,白天从事劳动,夜间静坐习禅。道信常以禅宗顿渐宗旨考验他,他触事解悟,尽得道信的禅法和禅学思想。道信圆寂前,付法传衣给他。道信圆寂后,由他继承法席,后世称他为禅宗第五祖。

\

  由于当时僧俗道众仰慕弘忍是达摩的正统,所以四方跟从弘忍学禅的人很多,于是弘忍又在离破头山(双峰山)不远的凭茂山另建道场,名东山寺。弘忍在此继承和发扬道信禅学,所以,当时称弘忍的禅学为“东山法门”。

  东山法门实际包括了道信、弘忍两代禅师的禅学,因为弘忍曾三十年不离道信左右,尽得道信禅学思想精华。他以后宣传的禅学思想,也与道信一致。

  弘忍门下的弟子很多,见于各种记载的就有25人,而被认为能传其禅法的有11人,这些人分散在全国,各为一方师,聚徒传法,声震朝廷。因此,自达摩传来的禅宗,其真正的发展壮大,可以说始自弘忍门下。弘忍的两位大弟子——慧能、神秀,一南一北,一宗《般若》,一宗《楞伽》,一倡“顿教”,一创“渐教”,开创了中国禅宗最辉煌的历史。